司马懿曹操诸葛亮哪个厉害
不得不说,题主此问存在着强烈的唯结果主义倾向,就像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样,难道说乘凉的人就比栽树的人厉害?所以,与其把一统天下作为司马懿的功劳,不如说司马懿寡廉鲜耻的秉性使他有了无愧于坐享其成的好命。
一:引狼入室之——因政权发展需要而被引进的人才司马懿
“曹丕早死缘数奇,司马不死由天幸”。就司马懿前半生的事迹而言,并没有什么出类拔萃值得刻意宣扬和夸耀的地方。所谓“魏武察帝(司马懿)有雄豪志”不过是事业成功之后的自我标榜而已。因为,在人才济济的曹魏阵营之中,才智远胜司马懿者实在比比皆是。若不是其世家大族的出身的身份标识,我们甚至怀疑,在历史上是否还会司马懿的踪迹,如此,像两晋这样祸国殃民、混乱已极的朝廷也就可以成功避免了。
但世事天注定,凡人何能为?当曹操集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招徕天下英才,搜罗当时豪杰,结交北方士族也就成为其长久执政并稳定天下的关键所在。再加上曹操本人出身宦官之家,这在当时注重门第品级的时代里是备受歧视的存在。所以,与生俱来的政治劣势,迫使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不得不尽可能的延揽士族子弟,进而获取北方士族的认同,并与之共同经营起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而司马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进入曹操集团的。
虽说早期的司马懿曾再三拒绝曹操的招聘,但从起最终的选择来看,又谁又能保证这不是当时士子惯用的自我矜伐,希望自抬身价的戏码?
话说在迫于政治无奈而不得不选任士族的曹操心里,终究是看不起这群钟鸣鼎食的纨绔子弟的,所以,即便已然进入曹操集团的士族子弟,却也无法获取曹操的赏识和重用,其中的司马懿和杨修就是典型的代表。
但这终究只是权宜之计,而非长久之策。所以在北方逐渐稳定,三足鼎立之势逐渐形成的时候,渴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更进一步的曹丕就不得不释放一些权力,以此来获取北方士族的支持与认同,进而帮助他实现化家为天下的梦想。而这一决策的实施,无形之中也就成了出身北方最大士族之一的司马懿的机会。至此,看似纯良的司马懿正式登上曹魏的政权,开始了他“惯性谲诈,阴谋篡权”的政治生涯。
二:生具狼顾之相,多行险诈之事的司马懿
所谓“狼顾者,谓回头顾而身不转,性狠,常怀杀人害物之心。”这话放在司马懿身上机会没有任何差错,话说自曹氏兄弟争位以来,阴险谲诈的司马懿就以谋主的身份投效到了曹丕的帐下,而因其计谋之屡奏奇效而备受曹丕之倚重,对此,雄才大略的曹操就曾以“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的理由对曹丕进行屡次三番的警告。
索性曹丕亦是英明睿智之主,加之生性机狡的司马懿亦是颇知谦冲自抑之人, 在曹丕功成之后及时的抽身而退,如此一来,既有效的避免了曹丕的猜疑,亦是曹丕对其颇怀感恩愧对之心,是故对其子弟多有照顾,不得不说司马懿确实是个雅善权谋的人,他的以退为进在无意之间拓宽了家族子弟对曹魏政权的渗透,再加上北方士族之间天然存在的认同感,使他们在无形之中开始不由自主的团结在司马懿周围。而到魏明帝时期,曹魏集团中俨然已经形成以司马氏为首的司马集团和惯常以来就支持曹氏的曹魏集团。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在熬死曹氏三代雄主之后,备受恩遇的司马懿趁着曹爽陪魏帝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的机会,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并通过诓骗、蒙蔽的方式将曹爽等人一网打尽,至此,偌大个曹魏政权完全沦入司马氏手中。当年曹操欺辱汉帝的故事在曹魏时代再次重演,但在这极端相似的情形背后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在当年曹操执政的时代,偌大个汉室天下乃是曹操真刀真枪打下来的。毫不夸张的说,彼时的曹操不仅没有收到汉室的恩遇,甚且还有再塑乾坤的功劳,不仅如此,汉献帝数十年太平天子的岁月也是曹操拱手相让的。但司马懿却不同,首先司马氏父子皆备受曹魏依赖,恩遇殊荣、宠命优渥在当时实不做二人之想。如今司马懿见财起意,实在有些忘恩负义的意思。
三:人生若为司马懿,即便称帝亦何趣?
不得不说,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以成败来论英雄,但这种具有强烈的唯结果主义倾向的思想又会使我们在不知不觉间走向极端,进而做出许多只看重结果和目的而不注重过程,不折手段的事情来。在我看来,这种就是有欠妥当的。
所谓“大丈夫处事,有所谓为,有所不为。”不知从何时起,像司马懿这种背信弃义、弑主篡位的人都开始渐渐流行起来,竟然还堂而皇之的被拍成电视、登上银幕,不知不觉中又成了人们推崇、追捧、学习、模仿的榜样。此情此景,我不禁要问,这天下到底是怎么了?难道说古人崇拜书千百年的道义已经廉价到这个地步了吗?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曹操的奸诈,是小说演义出来的。历史上的曹操,雄才伟略,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善用贤士,爱护百姓,消灭多路诸候,一统北方,给北方带来空前的繁荣,之所以未能一统天下,皆因同时代所遇的两对手刘备、孙权皆是非凡人物,伯仲之间,都有自已的精英团队智囊团。虽然曹的实力巨大,具备一统天下的条件,但俩对手十分的聪明,互相联合,互相制衡,终无所获。至于诸葛孔明,亦是如此。而诸葛虽有才能,在正史上是治国之能,管理国家没个说的,但行军打仗确实不中。《三国演义》那是小说,作者又站在蜀汉立场,有意刻划诸葛亮,至使诸葛成为神化般人物。同时蜀汉国力最弱,全国总兵力据史上记载,不过十余万人,经关羽之败,又失地损人,根本不具备统一天下之实力。诸葛亮教次北伐无非以战养战,以战保国之策,所以,诸葛亮虽有才确无有统一天下之人力、物资的基础。
而司马懿确不然。他通过忍忍躲过杀身之祸,如不反击,只有装疯到真疯至死,或再度被杀!对于曹魏立下汗马大功,怎甘心于如此下场,所以抓住时机,绝地反击,一举夺回权力,执掌朝纲。而此后,西蜀由于年年征战国力更微,内部又分化,司马抓住时机一举歼之,之后讨吴,一统天下。可以看出,司马父子,能够忍忍,看准时机,突破危机;摘得重大果实,借力打力,权谋无双。同时两个对手,今非昔比,人才不济,国力衰弱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由 万年历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qncha.com/wannianli/article_6gLo21nNQlp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