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对外政策
翻看一些历史资料不难看出 ,在整个唐朝历史中,李世民算得上是一个很好的皇帝。为什么这样说呢?
咱们首先来说一下,李世民是如何从马上得天下的。众人都知道,世民的老爹是李渊,后人给他归宗庙门叫唐高祖,他是大唐的开国皇帝。至于怎么得到天下的,这跟当时隋朝腐败有关。隋朝末期,皇帝基本上是把控朝堂无能,自己小心眼不说,还听信小人话语,搞得老百姓怨声四起。当时,李渊看不惯这样的昏晕无能的皇帝,就有了起兵造反的心思。不过这个家伙城府很深,他在隋朝时候是手握兵权的大将。皇帝老儿其实早就防备上他了,只是人家装的好。那么这个想法,他只能告诉当时在身边的李世民,年轻气盛的世民当然是一百个同意,那个时候的他也是久经沙场的战将。
世民跟他老爹配合默契,硬是把隋朝给消灭了。这个期间,李渊的大儿子李建成跟三儿子李元吉都参与的战事。等李渊当上皇帝后,按排位也只能是李建成当太子,不过李世民从跟随老爹参战,到后来攻打隋,论功劳还真的数人家世民,基本上大半个大唐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身边的很多大将和向他靠拢的大臣都有意让他担当未来的储君。只是由于历来太子是储君之身,而太子人选首先就按排位。
李建成听信三弟元吉的谗言,时常在唐高祖面前诋毁李世民。他看到世民爱才又深得大臣们爱戴,心里早就不舒服了。这还是小事,作为太子的他本应该好好在这个位子上发挥下自己的能量,可他想着是怕自己的弟弟抢夺其位,还曾试图毒害世民。而本来无心的当皇帝的世民,在这样的条件下,被一步步逼迫着。手握兵权的他,最终起兵射杀了自己的手足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并软禁了李渊,让他承认是太子造反这样的说辞。这也就是历史中出现的玄武门之变,也就是大唐开始繁荣昌盛的开端。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也充分说明,一个好的皇帝要想把自己的江山治理好,就得时时为百姓着想。李世民称帝以后,很爱戴身边的大臣,对百姓实行减免苛捐杂税,休养生息的政策。男耕女织的现象,在太宗手里开始出现。另外一点,李世民很看重教育的,在他手里把文化教育收归国家教学,积极兴办学校,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国家机构成立的公办教学地方,这样的学校为进一步培养国家人才奠定基础,更为一些出生在市井的寒门学子提供了仕途。同时,打破了贵族子弟当官的制度,让寒门子弟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功成名就。
虽说李世民的夺得的皇位有点不光彩,但是纵观历史,如果他没有当皇帝,唐朝也许不会有盛世一说,即便有也要推后好多年。这样的皇帝,我认为,他在治理国家上还是算比较开明的。
这个问题太宗自己回答过了,而且是与批判宇文智及拍马屁的“武功大于文治”同时的。
魏晋南北朝征战武功不乏其人,而常保社稷者寡,亡国之后其下场太宗也是常听父祖说起。得天下后,治则身家安,乱则身家没。逆取顺治,理之必然。如果太宗想马上治天下,等不到他即位,就已经OVER了。
本文由 万年历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qncha.com/wannianli/article_XM6yEOYAQKx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