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唯一的一品红顶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清朝一个了不起的商人,被后人称为“商圣”。胡雪岩的一生,由一个放牛娃一步一步成为大清的红顶商人,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呢,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其一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呢?
1、胡雪岩童年的经历——德行定人生
8岁的胡雪岩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去放牛,放牛的胡雪岩和一帮小朋友玩耍,其中一个小孩就从山沟里掉了下去,其他朋友一看情况不对全都跑了,只有胡雪岩沉着应对,慢慢摸索下去,将这个小朋友拉了出来送回了家,当时所有邻里赞扬他:机灵、勇敢又有好心肠。从小就可以看出胡雪岩就有着一个良好的品格。
2、拾金不昧,诚信为本
由于家穷,童年的胡雪岩没有什么出路,就去替人家放牛。一日,放牛途中看见一个包袱,打开一看胡雪岩看到的都是金银财宝,当时的胡雪岩没有将这些财物占为己有,而是坐在那里耐心的等待失主,一等时间就快到天黑了,这时一人快速跑来,询问胡雪岩道:小哥、小哥你见到一个包袱没?这时胡雪岩反问那个人:包袱里有什么呀?见此人一一的将包袱里东西说的清清楚楚,这时胡雪岩才放心把包袱交给了那个人。通过这次经历,胡雪岩得到了人生第一次机会,成为了那个丢失包袱老板的杂货铺学徒。
3、随机应变,赢得老板信任
进入钱庄当学徒的胡雪岩,勤学苦干,胡雪岩一步步升职,从业务助理到外出办事人员,样样都做的出色,成为老板手下的得力助手,其他学徒收不回的账,只有胡雪岩可以收回,当其27岁时,钱庄老板去世后胡雪岩成为了钱庄的继承者。
4、患难见真情,支助萍水相逢的王有龄
外出跑业务的胡雪岩经常去茶馆,聆听周围的谈话,在这众多喝茶的人群中,胡雪岩看一人,仪表堂堂却满脸忧愁的王有龄,胡雪岩直觉到此人怀才不遇,便上前询问道:原来王有龄出生官宦世家,不过到了他父亲那一辈家道中落,再加上王有龄本人屡次科考不中,父亲又重病缠身,真的是快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了。一番交谈之后,胡雪岩决定支助萍水相逢的王有龄,拿出回收的500两便给了王有龄。
5、指点王有龄,助其官运亨通
借助胡雪岩500两的银子,王有龄进京投供,遇上了童年的玩伴何桂清,此时何桂清已经是二品大员了,一番人生感叹,何桂清决定帮助王有龄,给了他5000千银子与一封推荐信,王有龄因此得到了一个海运局坐办的官员,在胡雪岩的协助之下,王有龄圆满的完成了粮食运输的任务,得到了上面官员的看好,一路官运亨通,升到了浙江巡抚。
6、重情重义,竭力帮助王有龄
当时的国家大势是太平军在江浙一带肆虐,1962年太平军围攻杭州,王有龄嘱托给胡雪岩2万两,让其外出购买粮食,胡雪岩逃出杭州躲过一路上的盘查,胡雪岩克服重重困难竭力去购买粮食,可见其对王有龄的情义深重,但不幸的是王有龄在城破之时自杀身亡。
7、以诚取信,取得左宗棠信任
王有龄自杀身亡之后,胡雪岩打听到只有左宗棠的军队可以收复杭州,为了能够见到左宗棠,胡雪岩把两万两银票装好,接着又买了两万担两米,然后统统呈给了左宗棠,胡雪岩并没有乘着逃出杭州城的机会将这两万两私吞,反而竭力帮助王有龄,从而取得了左宗棠信任。
8、为富而仁,做有仁义的生意
胡雪岩所开钱庄,以诚信著称,一个从湖南来到杭州的将军将财宝与存折放在了阜康钱庄,一年后此人战死疆场,结果这位将军的朋友来到这个钱庄取钱时,胡雪岩将利息与本金算的清清楚楚,结果此事传出去,阜康钱庄一炮而红。
胡雪岩开设药厂,不仅供应者左宗棠的军队,而且还定时
施药发放给周围的百姓,可谓是仁义。作为左宗棠后盾的胡雪岩,开设船厂,广泛开展自己的钱庄业务,堪称左宗棠的左膀右臂。
9、建设胡庆余堂,立德也立业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胡雪岩成为了一名富甲一方的红顶商人,此刻的他思考着要考虑为后代留下一份产业,这份产业就是胡庆余堂。胡雪岩认识到药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救人第一位,赚钱第二位,以仁心为本,施药施粥,在百姓心中留下良好的口碑。
10、盛极而衰,阴沟里翻了船
当时,李鸿章与左宗棠在朝廷里明争暗斗,李鸿章渐渐发现左宗棠能为朝廷立下那么多功劳背后离不开胡雪岩的大力协助,从而胡雪岩成为了李鸿章的眼中钉,多方位对其进行压榨。
当年,左大帅西征,胡雪岩为其向外国银行借款,结果收取了一部分利息给了自己,这个把柄被李鸿章抖落了出来,这一下激怒了慈禧太后,胡雪岩被革职抄家,阴沟里翻了船。
11、晚年收残局,财去人安乐
阴沟里翻船里的胡雪岩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冷静收拾残局,先将自己的母亲迁出杭州的大院,面对钱庄里储户,胡雪岩冷静分析,分为上、中、下三档客户,努力维持钱庄局面,一番演习表演之后,又将胡庆余堂留了下来,这一番操作后,胡雪岩感叹道:财去人安乐。
胡雪岩的一生其实就是晚期徽商真实写照,所谓红顶商人其实就是有文化善投机依附权贵,徽商这个红顶子商人群体最终随着王朝没落退出历史舞台。
胡雪岩一生传奇悲情,做为徽商中杰出代表为左宗棠收复西北鞍前马后提供钱粮功不可没,因为李左政见不合被盛勾结李鸿章清算其实是替左宗棠挡枪,够冤。所谓捐钱买个红顶子也是徽商当时普遍现象实属社会无奈之举。
本文由 万年历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www.qncha.com/wannianli/article_9d2lQD17okL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