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小孩晚上睡觉一直听故事
七岁的孩子最近突然喜欢睡前自己和玩偶讲故事,这是怎么回事?
对于这个问题,这是一种很正常的表现,孩子们的思维活跃,在他们的思维中,他们可以和认识的东西对话,在这个阶段,他们喜欢将内心的想法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这也是孩子语言能力快速提升的一个阶段,所以说不必焦虑。
每个孩子在小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的接触玩具,在于玩具相处的时候,孩子会注入自己的感情,有时候会与玩具对话。

一、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一般在孩子2—7岁的时候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他们很喜欢跟娃娃、玩具、玩偶说话、谈心、讲故事。并且认为他们是有生命的,有思想感情。
因为他们还不能区分什么是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会认为“万物有灵”。心理学家称这种现在为泛灵心理。
出现这种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的表现,家长不用过于担心。

二、怎么利用好“泛灵心理”
孩子出现这种心里,对于家庭教育立,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那家长要如何引导呢?
1、用拟人化的方法回答孩子。
在生活中孩子的好奇心是很重的,会提出很多问题,家长在回答这种问题的时候可以用拟化人话的语言来回答。比如:孩子问:“鱼为什么会有鱼鳞?”家长可以这样回答:“就像你游泳时要穿泳衣一样,鱼也要穿游泳衣———鱼鳞就是鱼游泳衣。”
在这个阶段家长要正确的引导孩子,让孩子丰富他的认知,学会组织自己的语言。

2、培养爱心同情心。
在这个阶段家长应多与孩子交流,教育孩子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东西,爱护其它小朋友。
这个时期很重要,不要让孩子养成一个推卸责任,不敢承认自己错误的人。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很励志的小故事,让他分享给他的玩具朋友,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一些道理。

总结
对于孩子经常跟玩偶说话并不是可怕的事情,这也是一种游戏,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发展他的语言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只要家长把握好方法,有耐心的引导孩子,这也是教育孩子的一次机会。
这是孩子在用头脑探索世界,编织美好未来。
我家大宝二宝有类似行为,他俩不停在讲小白兔和小狼的故事,其实小白兔就是大宝,小狼就是二宝,故事内容就是他俩正在做的事(当然进行了艺术加工),比如他俩在吃饼干,姐姐抢了弟弟一块,弟弟就会说:“小白兔一把抢走了小狼的饼干,小狼生气地要咬小白兔”,姐姐就会接着讲:“小白兔飞快地逃走了,然后一边吃饼干一边远远看着小狼”。这种故事如黄河之水延绵不绝,吃饭也停不下来了。
孩子的这种讲故事行为,就如同我们成人头条写文字一样,是一种对生活的体会感悟,也是一种语言和逻辑练习,对孩子成长很有帮助。孩子在讲故事中,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迅速提高,反过来又促使他去看新的故事书,间接提升他的识字能力。
另外,我家姐姐小时候就开始一个人讲故事,弟弟听多了,就跟姐姐一起讲,这是非常好的团结互助学习小组啊!弟弟幼儿园小班已经认识不少汉字并且会说几十个英文单词和汉语成语,姐俩的故事大战功不可没!
孩子这种情况还是普遍的,这个做法是孩子把玩偶划进自己亲近的人的范围里,在孩子眼里,这是过家家的乐趣,认为给与了关心和陪伴的,就都是亲人,玩偶也一样。很小的孩子才会这么认为,等孩子上了幼儿园或者小学,受过教育之后,就会很少出现这么童真的想法。

这种情况都属于正常现象,家长不需要特意纠正,必要时候正常引导就好,在孩子特别喜欢一个公仔的时候,多给他几个类似的感兴趣的公仔转移视线和注意力,或者多让他和小伙伴一起玩,就会慢慢喜欢上户外活动。

家长要多关心孩子,带孩子多出门玩玩,或者多陪伴孩子,与孩子交流,时时留意孩子的情绪,不要让孩子养成孤僻自卑的性格,只能与玩偶或假想物为伴,极少数的孩子在得不到正确的人际关系的引导下,会无法从模糊玩偶和人类的界限的错觉中走出来,最终导致心理发育畸形。

这个玩偶你应该是非常喜欢它的外表,你是一个情感很细腻的人,有些敏感。首先我们要区分有生命和无生命,物品与活物的区别就在于互动,互动会产生情感变化,喜欢、讨厌等,物品是得不到反馈的,而活物会有反馈。物品再喜欢也是一个摆件,希望你不要过度的投入自己的情感,你的善心相信会用在正确的地方,不要给自己添烦恼,好好对待自己现有的吧!相信会给你邮一个比较完美的玩偶陪伴你!如果还是之前那个就满足你的心愿了!还是希望你可以不要太敏感!
本文由 生男生女预测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qncha.com/nannv/article_GON3QLl4QxAb.html。



